新力量“多路径”入局汽车产业跨界融合加速

37次阅读

中国工业报 余娜

 

随着汽车产品“四化”深入发展,汽车逐步由机械驱动向电驱动和软件驱动转变,三电、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数据等逐渐成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手机智能化为全产业链带来新的市场类似,不断拉长的汽车产业链条正带来新的市场增量与机遇,吸引着大量消费电子企业、代工生产企业、通信设备商和互联网企业入局智能汽车“蓝海市场”。 

与此同时,伴随软件在汽车价值中的占比逐步提升,以及新服务体系在车辆全生命周期内将带来更多附加价值机会,科技企业在移动互联网革命中的技术和模式积累,正成为其跨界汽车产业的“敲门砖”。

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车百智库研究院牵头形成的《跨界融合与汽车产业新力量》研究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显示,“汽车软件占比大幅提升成为跨界新动能,跨界融合为汽车服务体系创造着新增长极。然而,我国在智能汽车核心技术领域落后,面临大规模组织跨界企业和跨产业技术挑战,现有的汽车管理体制仍难以适应跨界融合发展。”

“智能汽车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要集中力量攻克难关。我们在核心技术如芯片和操作系统上还是受制于人,在驾驭多产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上还非常欠缺,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管理流程和认证体系仍缺乏经验与标准。这些工作不是某一个企业能够一朝一夕地打通打透,需要跨界融合的这些市场主体和科研机构,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力以赴、攻坚克难,集中力量逐一进行破解。”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北汽集团原董事长、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安庆衡如是建议。

 

跨界新力量“多路径”入局

ICT 领域逐渐成为我国跨界融合的优势产业,相似技术和生态培育能力亦成为新力量跨界的“入脚点”。

报告认为,伴随汽车产品形态和属性的变化,AI、5G、云计算、大数据等逐渐成为汽车智能化的关键性技术,而这些技术恰好是我国的优势所在。

一是我国已积累了一批全球领先的 ICT 企业,其多年的技术和生态积累有望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力。二是新应用、新服务在我国的渗透速度非常快,国内科技企业能更好把握和适应本土消费者活跃多变的诉求。三是我国新基建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能更好支持智能汽车新技术和新产品落地。

“我国跨界融合优势产业在 ICT 领域,跨界融合正加速我国汽车产业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像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电池、电机、电控,正代替传统的变速箱、发动机、底盘成为新的技术。”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智能网联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嘉琪分析。

在其看来,汽车产业的玩家类型不断增多,正加速跨界融合的发展。未来整车厂会以接近成本的价格去销售汽车,通过软件服务获利,目前很多汽车产品上已经有这样的雏形。但汽车产业软件研发能力提升较慢,主要集中在研发资源分散;新技术研发难度大、效率较低;缺少用户服务组织架构;缺乏 ToC 营销经验等问题依然凸显。

2020 年国内外车企、造车新势力、科技公司头部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和研发营收比较

“新力量面临的挑战就是缺乏整车生产的制造经验,一方面是对于零部件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要抗粉尘、抗腐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大幅减少,涉及到的产业链更庞大,整合起来更难。还应看到,整车企业的生产资质比较困难,截至目前仅 16 家企业通过申请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大多数新力量还是通过合作造车或收购的方式获得资质,这恰恰是整车企业的优势。”梁嘉琪坦言。

造车新势力入场之后,如何将互联网思维代入引发销售模式的变革?对此,梁嘉琪分析,面对这一新形势,车企目前普遍有三种应对路径。

第一是大规模的投资收购,这一路径的好处是能够快速补齐技术短板,加速产品量产落地,但其也要承担技术不达预期的风险。

第二种是单向合作研发、强强联合,即具备一定研发实力的整车企业可以和单一领域或者多项领域领先的供应商或者科技企业合作,一方面有助于整车厂保持话语权,双方参与到引发当中,另一方面有助于整车厂长期建立自己核心的技术研发和核心技术体系。

第三种是自主研发,传统整车、零部件企业多是通过成立单独的软件部门和独立的子公司以提升核心技术自研能力。例如,大众 2021 年整合旗下约 15 家软件公司为一家 Cariad 软件子公司。而造车新势力车型少,研发资源集中,软件人才储备丰富,软件开发模式先进等,更有利于新势力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跨界新力量“多路径”入局,正赋能汽车产业新一轮发展。互联网、ICT 等跨界新力量基于既有的思维、技术、产品、业务等方面的优势,正沿着汽车品牌商、汽车供应商、汽车生产商三条路径大举进入汽车产业,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和转型升级。

一是新汽车品牌商加速汽车产品形态和出行模式变革。新品牌商立足用户需求打造定制化产品及服务,依托丰富的智能硬件生态、服务生态和大量数据积累,正推动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进一步变革,加速汽车属性向移动的第三空间转变。

二是新汽车供应商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软硬件迭代进程。新供应商从以原有软件业务生态积累、以既有精密硬件工艺积累、以软硬件协同能力,驱动车载软件、增量硬件、服务生态落地更具优势,带动着智能汽车的迭代与进步。

三是新汽车生产商促进汽车产业生产方式变革。新汽车生产商携带原有代工生产经验、创新技术进入造车领域,有助于推动汽车生产向高度专业化分工转变,跟上智能网联汽车快速迭代节奏。

 

科学界定汽车产业“壳资源”

汽车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报告从政策、行业、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报告认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前景超乎想象,但首先要解决顶层战略设计的问题。在政策层面,一是建议借鉴新能源汽车发展,在智能汽车领域也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二是建议设立或完善汽车事后监管机制和整车生产企业闲置产能退出机制,以优化我国事前准入监管环境。

要完善汽车事后监管机制,以优化事前准入监管环境。智能汽车时代,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优势,建立起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市场创新的门槛和监管环境,激发各类新力量主体发展智能汽车的积极性。针对我国事后汽车产品缺陷召回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培养第三方缺陷鉴定机构,完善我国汽车产品缺陷鉴定能力;建立汽车召回沟通机制,提高召回效率;加强对违规生产企业处罚力度,提高对企业的约束力;提高汽车产品缺陷召回机制立法层级,提高对企业的警示作用。

要建立完善的整车生产企业闲置产能退出机制。报告强调,针对“壳资源”或是限制产能过多等导致各地产能饱和的问题,可由发改委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银监会等部门,统筹协调跨部门资源,合力建立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释放企业长期闲置的产能,或引导并协助“空壳”生产企业推出市场。完善的退出机制能有效避免“壳资源”成为一种高溢价的交易品,各省市也可引入新的更有价值的产能,有助于解决跨界新力量、造车新势力产能短缺的问题,推动更多新的汽车生产企业进入,并提高我国汽车产能利用率。

应科学界定汽车产业“壳资源”。改变以往以规模大小定义汽车落后产能的标准,综合考量企业的产能与产量比(即产能利用率)、成立时间、专利数量、生产工艺、运营效率、管理水平等因素。与此同时,由市场推动汽车产业兼并重组,推动“壳资源”退出。在汽车产业,多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进行整合,鼓励兼并重组后的汽车生产企业实施“减重重组”等。此外,还应加强信贷政策管控,严禁银行为汽车产业“壳资源”新增授信。报告建议,银行对“空壳”生产企业现状、发展前景、产品质量、生产工艺、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应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对于的确有竞争力的企业应给予支持,对于“壳资源”,减少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

行业层面,一方面,要合力构建开源共享化的研发和制造平台,将单体优势转化为体系优势;另一方面,要鼓励跨界企业与车企强强联合,加速产业升级。

当前,苹果、华为、小米、百度等长期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生态硬件产品多是采用代工生产模式,小米生态链企业包括富士康、石头科技、华米科技等均是小米硬件产品的独家代工厂,百度、阿里的智能音箱交由三诺数字代工。智能汽车生态重塑趋势下,跨界企业与车企全面合作,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方面发挥各自产业链中的作用和优势,把单体优势转化为体系优势,不仅缩短研发时间、共摊研发成本,也有助于产品尽快量产以占领行业标准。但由于平台化产品具有同质化风险,为了更好地抢占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跨界企业与车企在规划共享化研发和制造平台时要注意差异化建设。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传统车企将自身转变成一家以软件研发能力为核心的汽车科技公司困难重重,而跨界新力量长期缺乏生产制造经验。面对大跨度的新技术群,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科技公司,都难以独自掌握全部技术,只有跨界协同才能弥补短板。报告建议,应引导汽车产业的骨干企业与有能力、有技术的跨界新力量通过兼并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千亿级“航母企业”,在企业准入资质、招标投标、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支持。其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国家科技资金、技改资金、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示范项目、上市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为跨行业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企业层面,一是建议新力量利用资本或加入联盟等方式加快整合汽车产业资源,并不断探索既有优势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方向;二是建议传统车企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开发模式、人才架构、销售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

我国新能源汽车上中下游产业链资源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形成齐备的上下游资源,新力量携带大量资本入局汽车产业后,能通过大规模投资与我国汽车产业链上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快整合汽车供应链资源。在产业联盟内加速产业链资源、技术专利等,能使新力量快速触达和建立起上下游资源,实现共赢。

还应看到,新力量跨界汽车产业时间尚短,还未建立起完善的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对于线上,可推出远程诊断服务,便于及时收集和反馈用户遇到的车辆问题,若识别出软件问题可通过远程 OTA 解决。如果识别出硬件问题则通过移动和固定两种服务方式进行线下处理。报告还建议,应建立“直营 + 经销商”的售后体系。对于短期内没有充足资金铺设售后网点的新力量,可仅在部分核心区域建立直营售后网点,在非核心区域可以授权给第三方经销商。新势力、新力量在汽车保有量逐步上升的过程中可慢慢铺设线下服务网点、完善线上服务模式,以避免当汽车保有量提升到一定量级时出现上门和移动维修服务用户体验下降的问题。

“跨界融合不仅是一个概念,实际也成为不少企业共同的实践。传统汽车产业链不可能涵盖全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新领域、新产业、新技术,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不是某单一行业或企业可以完全承载的。互联网、人工智能、通信行业的跨界新力量与传统汽车企业具有天然且极强的互补性,促进跨界融合能够加速我国汽车产业‘新四化’进程。在此背景下,汽车产业更要认清形势,要采取实际行动,积极拥抱跨界汽车企业。大家发挥优势,各取所长,促进融合,才能构筑我国汽车产业新优势,才能真正把自主品牌汽车更快搞上去,以加速推动我国实现汽车强国的目标。”安庆衡寄语。

 

原文链接:https://www.cinn.cn/qzpd/202203/t20220303_253239_wap.html

正文完
 
追风者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追风者 2024-01-15发表,共计4544字。
转载说明: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必删除。 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