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变硬核科技为先进生产力

52次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重大部署。高校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与区域共同促发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广东高校牢牢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在科研、专利、成果转化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

为攻坚核心技术,广东工业大学以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 2021 年成立集成电路学院,确定了“2+2”“3+1”学制,在学生大二或者大三的时候,从学校 8 个学院 28 个工科专业进行选拔招生,横向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跨学院、多专业的横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同时引入龙头企业,在粤芯半导体、华大九天等芯片龙头企业聘请 30 余多名兼职校外导师。学生在大学四年级时,直接进入企业跟随导师在项目组实习。

院长熊晓明曾在知名企业工作 25 年,深知产教融合对培养集成电路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将一线研发思路与最新市场需求融入教学过程中,才能让学生学到最新的技术技能。

“牵手”华为、粤芯半导体等 30 多家企业,广工开设的“粤芯班”“强芯班”,紧密对接大湾区产业需求输送高契合人才。近五年,学校已在集成电路设计、封测等领域,培养近 2000 名硕士、近百名博士,规模、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力撑广东“强芯工程”,实现了学校与区域的“双向奔赴”。

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孙海霞正在与企业导师讨论纳米凝胶项目相关技术问题。

她是 27 位华工与广纳院联合进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医药与健康产业跨领域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专项的博士生之一。她在完成理论学习后,进入实践环节,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从事联合研发。

依托国家级纳米产业的创新平台,两年内孙海霞已经完成了两篇 SCI 论文和一项专利申请。

截至目前,华工已经与超过 50 家企事业单位在医药健康、集成电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6 大关键领域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项目,深度改革高端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挂牌,未来将与南方电网、保利集团、东方电气和中国中化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培养卓越工程师。

为了有效引导优秀人才向实体经济流动,截至目前,广东已有 50 所本科高校建有 285 个产业学院,覆盖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支柱产业,以及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近 60 个产业门类,85% 的产业学院直接服务广东“双十”产业集群发展(10 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 10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广东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本科生培养规模达 17.5 万人,建设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 50 个,数量为全国之最。

原文链接:https://news.southcn.com/node_35b24e100d/7410263a88.shtml

正文完
 
追风者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追风者 2023-11-28发表,共计1169字。
转载说明: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必删除。 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